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考研辅导班:中国农大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考研备考要领与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考研辅导班介绍

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考研辅导班为报考中国农大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的学员提供针对性的考研培训课程,根据个人情况与报考院校专业定制指导方案,全程监督陪伴,布置随堂作业,结合命题规律进行模拟实战。根植于多年的积淀,为学员提供有用的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考研讯息与资源!

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考研辅导参考资料节选

《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绿宝书要点知识及专项特训》

《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真题详解及复习权威指南》

《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热门知识技巧点石成金》

《中国农大农学院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研命题人拔高考点300条》

《中国农大农学院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研高分技巧快速突破》

《中国农大农学院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研核心要点知识快速巧记》

注:具体教辅材料以实际为准。

考研培训师资概况节选

习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10:08-17:14

焦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五7:06-21:16

顾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9:13-14:19

辛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11:11-19:22

龙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六8:16-21:27

蓝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7:08-21:20

注:具体时间以师生实际商议为准。

中国农大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考研备考要领与经验

考研英语经验节选

很多人担心自己四六级没有通过,考研英语会不会有问题。说真的,考研英语和四六级不是一个级别,但是有些学校会要求四六级通过。我英语开始的很早,最先开始背单词,练习长难句都很早,所以我的英语基础很好,最后为其他科省了很多时间。你要知道,英语一定是积累的过程,坚持就会有回报。注意:刷题时,先提高质量,再提升速度,“质”比“量”更重要。

考研数学经验节选

9月份-11月份,我把三本书又做了一遍,同时在10月份也开始做真题了,一般就是三四天做一套真题,做完后认真分析,并且在空余时间继续刷那三本书和660题(百刷不厌,最后刷的时候就只做错题了)高数:建议以汤家凤为主,张宇为辅(不看张宇也可以)线代:李永乐(线代王无可挑剔)。看教材是为了了解最基础的东西,但是数学考试有它独有的特点,所以必须要做做针对性的辅导资料。用好数学的教材,有的放矢,照样能考满分,时间、精力很宝贵,必须把它放在最有效的地方。李永乐的复习全书,难易适中,题目总结的非常好,题量也合适。我认为这本书最好做3遍以上.后面的时间就是买模拟卷做。模拟卷的质量感觉一般,最重要的还是真题!真题!真题!我还有个本子记得都是共识,考试前两周每天背一遍公式。

考研政治经验节选

政治选择题占到一半,重要性不容忽视。这次考研,我在10、11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重点攻选择题。这些选择题都是政治模拟题的电子版。选择题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每年变化不大,所以用去年的书也没关系。一共10来本电子书,我把其中的选择题都做了,每天1~2套。不熟悉的知识点,做完后一定要回归书本,看书里原话是怎么讲的,易混淆的和自己常错的知识点简单地背一下。第一遍背可能很痛苦,但背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做题的质量有所提高。由于是电子版,我就把自己所有的错题都分门别类地复制粘贴到一个word文档里,以便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考研专业课经验节选

1. 植物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植物细胞分化、植物营养生理、植物产物代谢等方面的内容。考生需要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植物生理学的体系结构和研究方法,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2.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植物生理学实验室常用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方法。考生需要了解各种实验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常见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方法。

3.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考生应该关注国内外植物生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掌握当前植物生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进展。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复习效果:

1. 建立知识框架。以教材为主线,将知识点分为主线和分支,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标注和重点理解。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是复习的基础。

2. 做好笔记和总结。将重要知识点、要点和难点整理成笔记,并进行重点复习和记忆。同时,及时总结和归纳各个章节、专题和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 多做习题和模拟试题。针对考试内容和考点,多做习题和模拟试题,培养复习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题技巧。可以通过教材附带的习题、历年真题以及各类考试辅导资料进行练习。

4.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节奏。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和时间表,并且要有一定的弹性和调整空间,避免过度压力和追求完美而忽略基础。

5. 多参加讨论和交流。可以积极参加课程讨论、学术研讨会以及与同学的交流。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与他人的讨论,加深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