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班详情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班为报考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考研培训课程,根据个人情况定制复习知道方案,全程监督管理,随堂作业布置,模拟实战预测。依托多年经验积累,为学员提供实用的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动向与相关资源!

参考资料与教材节选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全覆盖辅导讲义》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复习指南》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历年真题精选与超精解读》
《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环境工程导论考研真题权威分析与实战演练》
《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环境工程导论考研要点前沿与热点聚焦》
《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环境工程导论考研学习与指导》
注:具体教辅材料以实际为准。
辅导师资安排节选
江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8:31-17:00
戴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三7:21-15:34
温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五9:49-17:16
暴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二9:07-15:22
尤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五8:57-16:31
牧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一9:24-15:22
注:具体时间以师生实际商议为准。
考研经验备考要领
考研英语复习经验概要
单词:最好是背一遍单词,红宝书或者恋恋有词,但是背单词千万不要慢吞吞的,我见过很多,每天一上午就只拿个红宝书背的,这种肯定考不上--背单词讲究效率,其实我觉得,考研单词虽然多,但是你只要能做到看到它有个大概的印象知道是什么意思就ok,不用非得每个单词都能准确拼写出(写作常用的词还是得会准确拼写的)。根据考研经验,背一遍单词其实后来真不一定会记得多少,但是这样会心里更有底气一些,安心一些。
考研数学复习经验概要
数学底子还算不错,第一轮课本,把大纲指定教材的课后习题都做了一遍,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吧。第二轮,全书,如果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尽量在暑假前过完一遍全书,因为全书第一遍看完基本上是没什么印象的,全书最少看两到三遍。如果感觉全书不是很好的话,可以分开买各个老师的书,如:高数用汤家凤或者张宇,线代李永乐。660题,有时间的话做做,不一定非要做完,只要每天保持做题的手感。真题模拟题最后两个月就每天一套或者每两天一套的做,注意错题整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习题书的时候,一定要做题深入而尽量不要广撒网,每本书都做一遍。宁可把一本书做三遍也不要做三本不同的书,每一遍做题的时候都会有新的体会。
考研政治复习经验概要
我是个政治学的还不错的文科生,所以个人情况来说,政治不难,也不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准备,肖秀荣大大的政治大礼包在我看来完全够用了。我是在开始准备的那天起就每天晚上会拿一点时间来看看知识点详解,但是这个阶段不需要急着都背下来,就算都塞进脑子里了也是会忘记的,所以静下心来一边看一边思考,配合着1000题巩固一下就好。然后我是差不多到12月份才开始每天背一点知识点背诵的小本,配合着后期的四套和八套卷,把这两套卷子上的题目差不多选择题都弄明白,简答题都背下来就基本可以应付考试啦,然后时政也要经常关注,零散的时间看看新闻之类的。
考研专业课复习经验概要
一、环境工程导论的重要性:
环境工程导论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对于考研复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复习的重点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的掌握:
包括环境工程的定义、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等。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以确立起对环境工程的整体认识,为后续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2.环境工程的发展历程:
复习时需要了解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包括不同阶段的环境问题、环境政策和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发展历程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3.环境工程的重要技术和方法:
包括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环境监测等。复习时要重点掌握不同环境问题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原理。
4.环境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需要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包括环境保护法、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在研究环境问题时,政策和法规的遵守非常重要,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复习。
二、复习方法和技巧:
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考研复习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将学习任务分解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按照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2.理论结合实践:
环境工程是一个应用型学科,理论知识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复习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设计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多角度学习:
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上,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论文、学术期刊和行业报告来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
4.重视笔记整理和总结:
及时做好复习笔记,将复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方便日后巩固和复习。
5.合理利用资源:
可以参加课程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争取多与行业专家和同行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观点。